新书通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好书推荐>>正文内容

论《阿Q正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论《阿Q正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文/张章琬航

    《阿Q正传》是最早介绍到外国去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究其原因,并不是仅因为作者刻画乡下无赖汉细致传神,而是由于其中影射中国民族普遍的劣根性。《阿Q正传》也不单使人发笑,而是包蕴着一种严肃的意义。

    鲁迅先生说,他写作《阿》的目的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茅盾也指出,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

    论及作品的思想内涵,当然要关注“精神胜利法”,这一“阿Q精神”的核心。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以及众闲人间发生的冲突中,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或粉饰的态度。

    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或被奴役,而是沉醉在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老子打儿子”就“心满意足地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以上便是“阿Q精神”的核心内容。现在看来,“阿Q精神”虽不可取,但这是他在环境所迫下作出的无奈之举,对这一人类精神的重要侧面,我们应当采取正视的态度,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其次是作品后半部分对阿Q参加革命一系列事件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诚然,阿Q本人对于革命的形势与目的等都不甚了解,只是觉得“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然而阿Q面对的却是“不准革命”回答。无论怎样,作品中革命终究是失败了的结果,或多或少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接下来对艺术特色做一小结。在取材上,作者关注的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开创了以阿Q为代表的老中国的农民形象,反映了下层农民的精神弱点。作者视角独到,为读者剖析了一个“杂取种种人,合为一个”的人的内心世界,他懂得“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也知道被人家打的时候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作者将“灵魂的深,显示于人”,目的就是要揭示“病态社会”里的精神的病苦。

    此外,作者在叙述视角上的精心选择也使作品大为增色。在《序》中,作者以全知视角出现,却一再申称自己一无所知。随着情节的展开,作者这一视角逐渐淡出,转而集中于主人公自身的心理与行为,拉进了读者与人物间的距离。结尾处,临行前的阿Q在幻觉中看见饿狼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以及最后的“救命”都融入了读者与作者的内心体验,这种精神的介入使作品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书名:鲁迅精品选

    作者:鲁迅

    索书号:I210.2/LX

    ISBN:9787506839051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地点:社科一书库(三楼)

友情链接:

  • 中国教育信息网
  • 国家图书馆
  • CALIS天津市文献服务中心
  • 中国图书馆学会
  • 中华医学会
  • Baidu
    sogou